您的位置:首页国民党元老—李根源简历

联系我们 / CONTACT

咨询热线

13808707894

  • 手机:0871-68220962
  • 邮箱:970939216@qq.com
  • 地址:昆明市珥季路高顺铭都四栋9楼3-5号

国民党元老—李根源简历

日期:2018-02-12
信息摘要:


李根源(1879年6月6日-1965年),字印泉,又字养溪、雪生,号曲石,别署高黎贡山人,祖籍山东益都(今山东青州),生于云南腾越(今云南梁河九保)。近代名士、国民党元老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中秀才,二十九年(1903年)入昆明高等学堂。次年留学日本,学习陆军军事,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加入同盟会,次年春任云南留日学生同乡会会长,《云南杂志》社经理。宣统元年(1909年)回国,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,旋升总办。武昌起义后,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,成立大汉军政府,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,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。后参加“二次革命”,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“护法”斗争等革命运动。1923年,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,李根源退出政坛,隐居吴中。“吴淞战事”起,与张仲仁等抚伤救民,收敛大批阵亡将士遗骸,葬于藏书五峰山与马岗山。1926年春夏时,游遍横山、尧峰、皋峰、穹窿、邓尉、天池、渔洋、支硎、天平、灵岩、阳山诸山,《吴县志》书影摩崖题刻访古探幽,历时3月,撰成《吴郡西山访古记》一书。次年葬母亲阙氏于藏书小王山,建阙茔精舍,经营“松海”十景。1931年,担任《吴县志》总纂,并撰冢墓、金石卷。同时,担任吴中保墓会会长,还创办“善人桥农村改进会”、阙茔小学、成人学校,凿井筑路,绿化山岭,深为乡民称颂。1936年,为营救“七君子”而奔走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,与张仲仁等倡议组织老子军。不久离苏去内地。从1932年到1945年,李根源曾先后4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,披麻送国殇。“霜冷灵岩路,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,烈骨满山香。”这是李根源在1932年写的一首题为《奉安东战场阵亡将士忠骸》的五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、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、**政协委员等职。1965年病逝于北京,骨灰安葬于藏书小王山。今小王山辟有李根源纪念馆。 遗着有《曲石文录》《曲石诗录》《雪生年录》等。李根源访记下的史料切实可靠,他从不轻信原有资料的记载与群众的口述,而是注重身临其境,亲自观察。有些地方,他一访再访,力争把事情弄清为止。这是他一贯的态度,例如,他绘制的《滇西兵要界务图》126幅及图说两卷,就是深入英军驻地险境后才写成的实况纪录,为1960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提供了确凿可靠的史料根据。


分享至: 微信
新浪微博QQ空间
上一篇
下一篇

国民党元老—李根源简历

日期:2018-02-12


李根源(1879年6月6日-1965年),字印泉,又字养溪、雪生,号曲石,别署高黎贡山人,祖籍山东益都(今山东青州),生于云南腾越(今云南梁河九保)。近代名士、国民党元老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中秀才,二十九年(1903年)入昆明高等学堂。次年留学日本,学习陆军军事,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加入同盟会,次年春任云南留日学生同乡会会长,《云南杂志》社经理。宣统元年(1909年)回国,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,旋升总办。武昌起义后,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,成立大汉军政府,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,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。后参加“二次革命”,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“护法”斗争等革命运动。1923年,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,李根源退出政坛,隐居吴中。“吴淞战事”起,与张仲仁等抚伤救民,收敛大批阵亡将士遗骸,葬于藏书五峰山与马岗山。1926年春夏时,游遍横山、尧峰、皋峰、穹窿、邓尉、天池、渔洋、支硎、天平、灵岩、阳山诸山,《吴县志》书影摩崖题刻访古探幽,历时3月,撰成《吴郡西山访古记》一书。次年葬母亲阙氏于藏书小王山,建阙茔精舍,经营“松海”十景。1931年,担任《吴县志》总纂,并撰冢墓、金石卷。同时,担任吴中保墓会会长,还创办“善人桥农村改进会”、阙茔小学、成人学校,凿井筑路,绿化山岭,深为乡民称颂。1936年,为营救“七君子”而奔走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,与张仲仁等倡议组织老子军。不久离苏去内地。从1932年到1945年,李根源曾先后4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,披麻送国殇。“霜冷灵岩路,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,烈骨满山香。”这是李根源在1932年写的一首题为《奉安东战场阵亡将士忠骸》的五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、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、**政协委员等职。1965年病逝于北京,骨灰安葬于藏书小王山。今小王山辟有李根源纪念馆。 遗着有《曲石文录》《曲石诗录》《雪生年录》等。李根源访记下的史料切实可靠,他从不轻信原有资料的记载与群众的口述,而是注重身临其境,亲自观察。有些地方,他一访再访,力争把事情弄清为止。这是他一贯的态度,例如,他绘制的《滇西兵要界务图》126幅及图说两卷,就是深入英军驻地险境后才写成的实况纪录,为1960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提供了确凿可靠的史料根据。


上一篇
下一篇